昨日晚间,禾迈股份发布了在科创板上市发行结果。网上投资者弃购数量为65.14万股,弃购金额为3.63亿元,占到了公司网上最终发行数量的18.7%。
高价发行或是弃购主因
实际上,禾迈股份的高弃购率是在市场预料之中的。而导致投资者打退堂鼓的主要原因之一,或是其较高的发行价。
资料显示,禾迈股份是一家以光伏逆变器等电力变换设备及电气成套设备为主要业务的高新技术企业。禾迈股份此次遭网上投资者弃购65.14万股,其发行价高达557.8元/股。对比此前最高发行价为292.92元/股的义翘神州,禾迈股份不仅刷新了A股发行价最高的纪录,还将此纪录翻了近一倍。
如此高的发行价,打新的投资者中一签需全额缴款近28万元。对于普通投资者而言,如果上市破发亏10%,就要亏2.789万元。于是不少投资者表示,就算中签了也没钱缴纳罚款呀。
此外,禾迈股份发行市盈率高达225.94倍,真是太夸张了。要知道整个行业的平均市盈率才51.02倍,禾迈股份发行市盈率比行业平均要高出近五倍。更何况近期隆基股份、中环股份先后下调硅片价格,正引发光伏业迈入新的下跌周期的猜想。
更值得注意的是,上交所官网显示,禾迈股份在申请上市时披露的拟募资额为5.58亿元,发行新股数量1000万股,也就是说,禾迈股份自己预计的发行价大概是55.8元。
但远超预期的是,禾迈股份的募资达到了55.78亿元,机构直接将价格翻了十倍,并且557.8元的发行价没有超过四数孰低值。
中小股民本身对于高价发行的新股有本能畏惧,再加上今年10月份“询价新规”影响下的新股连续破发更是给股民心上蒙上一层阴影,A股也经历一波弃购潮。
虽然近期的打新市场已逐渐回暖,还有粤万年青上市首日涨幅更达214.69%。但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市场上对打新还是有些许忌惮,尤其是这种高价发行的新股,因此禾迈股份会遭遇如此高的弃购还是因其较高的发行价。
中信证券为禾迈股份IPO需自掏4.75亿元
禾迈股份的网上投资者弃购数量为65.14万股,科创板中一签为500股,这意味着约有1302个网上投资者选择放弃,中签后并未缴款。
根据规定,主承销商需要对认购失败的新股进行“余额包销”,众多被投资者“抛弃”的新股会最终会落入券商的口袋。保荐机构中信证券将对这价值达3.63亿元的弃购股份进行包销。
而早在此前,中信证券旗下的中信证券投资有限公司还参与了禾迈股份的跟投,获配股数达20万股,获配金额为1.12亿元,限售期为24个月。再加上此次包销所需花费的3.63亿元,中信证券为了能够完成禾迈股份这单IPO需自掏4.75亿元。
而中信证券此次从禾迈股份这单IPO项目中所赚取的承销及保荐费仅为1.42亿元,此笔承销费用在缴纳完认购新股之后,就已所剩无几了,而中信证券还自掏3.63亿元的弃购股份进行包销,中信证券此次可谓是勇当“接盘侠”。
此外,据禾迈股份公布的公司股权结构,禾迈股份第六大股东持股数量为67.61股。而中信证券包销+跟投之后,将持有禾迈股份85.14万股的股份,远超其第六大股东持股数量。
更值得一提的是,禾迈股份在申请上市时披露的拟募资额为5.58亿元,发行新股数量1000万股;但远超预期的是,禾迈股份的募资达到了55.78亿元,机构直接将价格翻了十倍。
而此次的承销商中信证券,还一直被市场认为能够在“恰当”时间给出,令人震惊的目标价,以至于打脸迅速,让人印象深刻。
此次中信证券如此的“勇敢”,更是让投资者有期待万分。到底禾迈股份上市后是涨还是跌,中信证券以及放弃申购的投资者,到底是谁能够笑到最后?
曾经的“高弃购”新股
按照历史经验来看,在申购阶段被弃购金额较多新股,其上市首日仍然以上涨为主,高弃购率并不代表就一定会破发。
此前弃购比例较高的注册制新股—强瑞技术,上市首日表现强劲,盘中还一度暴涨170%,截止首日收盘,强瑞技术收涨88.13%。出手包销近51万股的承销商国信证券,若以收盘价计算,大赚逾1300万元。
还有盛美上海弃购率高达5.74%,相当于20个中签者就有1人放弃缴款,但上市首日股价上涨52.65%;按照首日平均成交价129.37元计算,中一签也能赚22185元。
虽然根据历史经验来看,禾迈股份并不一定会破发。但如此的发行价和发行市盈率,对其而言相对过高。从禾迈股份过去几年的业绩情况来看,2018年-2020年,公司营收分别为4.95亿元、4.60亿元、3.07亿元;净利润为0.16亿元、0.81亿元、1.04亿元,对应每股收益为0.6元、3.03元以及3.47元,表现还不错。
而根据禾迈股份披露的招股说明书,中信证券从禾迈股份这单IPO项目中所赚取的承销及保荐费为1.42亿元。据此计算,禾迈股份上市首日下跌近30%,才会跌破中信证券的“成本线”。因此,中信证券以及放弃申购的投资者,到底是谁能够笑到最后还仍未可知。
总得来说,禾迈股份虽然发行价偏高,但公司质地不错。上市后还会经历二级市场的检验,才能进一步形成价格制衡,充分激发市场自身调节能力。